如果你站在婚姻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,选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结婚,这很重要。如果你爱一个不爱你的人,并准备与他结婚,这是相当危险的。
淡茹现在知道她嫁错人了,因为她嫁了一个她爱的男人。虽然男人嘴上也说爱她,可是行动上却一点表示也没有。
淡茹在怀孕9个月时得了急性胃炎,又是吐又是拉的。早上淡茹去看病,从医院回到家,一点东西没吃就上床躺下了。到中午这个男人回来了也没说自己做饭,只是问淡茹想吃什么,当淡茹说想吃点稀饭时,他说他不会煮也不知道该放多少水、放多少米,淡茹只好说不想吃了。没多久,他又回来,说他爸要过来吃饭,淡茹不得不起来煮饭,而这个男人陪着他爸在聊天。
淡茹无限感慨地说:“如果还有下辈子,我一定嫁一个真心爱我的男人,最起码他会真心疼我。以前我以为嫁一个我爱的男人一定很幸福,因为我爱他。可是我却没想过,一个只是在嘴上说爱我的男人,心里不一定是真的爱我,从日常的表现就知道了。”
其实,每一个女人身边,都有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,只有这个真正爱你的男人,才会宠你疼你。一个深爱你的人会为你而改变。因为爱你,他收起他的顽固脾气;因为爱你,他会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。也许你还不曾发现,这个人一直守护在你身边,舍不得让你受一点伤害。这个人,也许不会说许多爱你的话,却会做许多爱你的事。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的话,请你好好珍惜。
人生的花圃,不一定要有满园的玫瑰,才会色彩缤纷,处处飘香。要知道,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绝对好或不好的人,适合你的人,才是你要的人。如果你真的要结婚,就请你拽住一个真正爱你的人的手臂。
2009年7月31日星期五
2009年7月26日星期日
华人在美国三部曲:走出边缘不等于融入主流
华人在美国三部曲:走出边缘不等于融入主流
美国《侨报》 2009-07-25 20:28:02
7月14日夜晚,在洛杉矶郊外的柯汶纳城,一家墨裔经营的餐厅里热闹非凡,满面春风的赵美心一袭红色套装,接受数百名来宾络绎不绝的祝贺。一眼望去,祝贺者黑、白、棕、黄各种肤色都有。这一天,她在一个拉丁族裔占三分之二的选区以超过6成的票数大胜,成为美国立国以来,进入国会山庄的第一位华裔女议员和第二位华裔议员。
在同一刻,在不远处的柔似密市区,一间狭小得多的房间里,她的共和党竞选对手,同是华裔,而且还是远房“堂嫂”的赵美生平静地接受失败的结局,并拨打了向赵美心祝贺的手机。
在同一天,奥巴马内阁的两位华人部长,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联袂抵达北京,向中国展开“绿色外交”。在一个星期以后的7月21日,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由华裔议员方文忠提出的法案,就100多年前,就排华对华裔的不公正行为正式致歉。
这一个星期内接连发生的事情,不管是放在5年的时空里,还是放在50年乃至100年的时空里,也都是些里程碑式的事件。在这一刻,对赵美心,对骆家辉,对美国华人而言,最恰当的一句话是“不容易。”
当年,华人对美国的贡献,尤其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彪炳史册,却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,以政府的名义,“合法”地被排斥、被迫害的族裔。华人活着时不能与白人通婚,死后不能葬在白人的墓地里。即使在《排华法案》废除以后,华人的社会地位还是十分低下,更不用说政治地位。在国会登堂入室,就是痴人说梦。远的不说,我们读书时的“东道家庭”(Host family)的刘笑培先生,约在50年前,在帕沙迪纳市买了一栋住宅。结果17名白人联署,要求他搬离新居,其依据就是当时全美房地产业仍在实施“种族限制惯例”。这封信,现在保存帕沙迪纳历史博物馆,默默地述说着华人当年的不公遭遇。而50年后,在帕萨迪纳以及周边的华人密集的城市,华人以强劲的购买力,在金融海啸猖狂的今天,维系着社区的房价不至崩盘。
华人在美国,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一是被“妖魔化”阶段,这就是从 1882年到1945年《排华法案》施行这一阶段(加州时间还要更长)。在这一时期,华人是被视同“等外族裔”,饱受迫害;二是被“边缘化”阶段。这就是 1945年以来华人的情形,在社会上被视同二等族裔,饱受歧视。“陈果仁 ”事件,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。而在今天,华人正大步走出边缘,迈向主流。
正如马丁•路德•金所言,对于被歧视的族裔来说,走出边缘,迈入主流,是他们的最高梦想。为此,一代代华人做出了努力和牺牲。除了与当“苦力 ” 的前辈一样勤劳,会开餐馆,开洗衣店外,他们会读书,出了杨振宁、李政道等这样的科学家;他们会功夫,出了李小龙这样的电影明星;他们居然还有高个子,会打篮球(当然姚明说来不是美籍华人)。正是这些努力,点滴改变了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地位。
走出边缘,有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方面的指标,但都无法取代政治的指标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,华人占据着经济高地,但在政治上乃至法律上长期都是二等公民。在美国,非裔早就出了乔丹这样的体坛巨星,出了杰克逊这样的流行天王,但直到奥巴马入主白宫,人们才会说,马丁.路德.金的梦想初步实现。
当然,今天华人走出了边缘,甚至走入了国会,并不等于已经融入了主流。和其它少数族裔一样,在职场、在政坛、在学校,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壁垒依然存在。这里面,有客观的原因,加州对华人道歉了,但社会对华裔的偏见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消除,而且,联邦政府还没有道歉,历史和现实的包袱还沉重地压在华人身上。对于华人而言,如何自立自强,如何争取权益,如何融入主流,还是一个恒久的课题。
美国《侨报》 2009-07-25 20:28:02
7月14日夜晚,在洛杉矶郊外的柯汶纳城,一家墨裔经营的餐厅里热闹非凡,满面春风的赵美心一袭红色套装,接受数百名来宾络绎不绝的祝贺。一眼望去,祝贺者黑、白、棕、黄各种肤色都有。这一天,她在一个拉丁族裔占三分之二的选区以超过6成的票数大胜,成为美国立国以来,进入国会山庄的第一位华裔女议员和第二位华裔议员。
在同一刻,在不远处的柔似密市区,一间狭小得多的房间里,她的共和党竞选对手,同是华裔,而且还是远房“堂嫂”的赵美生平静地接受失败的结局,并拨打了向赵美心祝贺的手机。
在同一天,奥巴马内阁的两位华人部长,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能源部长朱棣文联袂抵达北京,向中国展开“绿色外交”。在一个星期以后的7月21日,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由华裔议员方文忠提出的法案,就100多年前,就排华对华裔的不公正行为正式致歉。
这一个星期内接连发生的事情,不管是放在5年的时空里,还是放在50年乃至100年的时空里,也都是些里程碑式的事件。在这一刻,对赵美心,对骆家辉,对美国华人而言,最恰当的一句话是“不容易。”
当年,华人对美国的贡献,尤其是对美国西部开发的贡献彪炳史册,却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以法律形式,以政府的名义,“合法”地被排斥、被迫害的族裔。华人活着时不能与白人通婚,死后不能葬在白人的墓地里。即使在《排华法案》废除以后,华人的社会地位还是十分低下,更不用说政治地位。在国会登堂入室,就是痴人说梦。远的不说,我们读书时的“东道家庭”(Host family)的刘笑培先生,约在50年前,在帕沙迪纳市买了一栋住宅。结果17名白人联署,要求他搬离新居,其依据就是当时全美房地产业仍在实施“种族限制惯例”。这封信,现在保存帕沙迪纳历史博物馆,默默地述说着华人当年的不公遭遇。而50年后,在帕萨迪纳以及周边的华人密集的城市,华人以强劲的购买力,在金融海啸猖狂的今天,维系着社区的房价不至崩盘。
华人在美国,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。一是被“妖魔化”阶段,这就是从 1882年到1945年《排华法案》施行这一阶段(加州时间还要更长)。在这一时期,华人是被视同“等外族裔”,饱受迫害;二是被“边缘化”阶段。这就是 1945年以来华人的情形,在社会上被视同二等族裔,饱受歧视。“陈果仁 ”事件,就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。而在今天,华人正大步走出边缘,迈向主流。
正如马丁•路德•金所言,对于被歧视的族裔来说,走出边缘,迈入主流,是他们的最高梦想。为此,一代代华人做出了努力和牺牲。除了与当“苦力 ” 的前辈一样勤劳,会开餐馆,开洗衣店外,他们会读书,出了杨振宁、李政道等这样的科学家;他们会功夫,出了李小龙这样的电影明星;他们居然还有高个子,会打篮球(当然姚明说来不是美籍华人)。正是这些努力,点滴改变了华裔在美国社会的地位。
走出边缘,有经济、文化、社会等方面的指标,但都无法取代政治的指标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,华人占据着经济高地,但在政治上乃至法律上长期都是二等公民。在美国,非裔早就出了乔丹这样的体坛巨星,出了杰克逊这样的流行天王,但直到奥巴马入主白宫,人们才会说,马丁.路德.金的梦想初步实现。
当然,今天华人走出了边缘,甚至走入了国会,并不等于已经融入了主流。和其它少数族裔一样,在职场、在政坛、在学校,种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壁垒依然存在。这里面,有客观的原因,加州对华人道歉了,但社会对华裔的偏见不是一夜之间就可以消除,而且,联邦政府还没有道歉,历史和现实的包袱还沉重地压在华人身上。对于华人而言,如何自立自强,如何争取权益,如何融入主流,还是一个恒久的课题。
2009年7月12日星期日
<<两国学泰斗辞世 强烈反差印证了国人的功利>>
<<两国学泰斗辞世 强烈反差印证了国人的功利>>
(转载--------心雨冰听的博客 )
打开今天各大网站的新闻栏目,季羡林老人逝世的消息上了许多网站的头条,而且无一例外的都冠以“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”的标题,而另一位与季羡林老人在同一天逝世的任继愈老人,所占的位置就不那么显眼了,大家所用的标题也也都一样:“著名学者任继愈病逝”,还有的报道连“著名”两字都省略了,只用了“学者任继愈病逝”这样的标题。
到了晚上,再打开各大网站的新闻栏目,关于“国学大师”季羡林逝世的相关报道,已经开始持续升温,而任继愈先生逝世的消息,已经在许多门户网站上消失了。
那些自称“国学大师”弟子的人物,一个个粉墨登场,给大师头顶戴上更多光环的同时,还不忘记炫耀来了多重要领导。
对于生前就多次提出要“辞”了这个国学大师头衔的季老来说,这一切皆与他无关,他的一生就是读书、写作、做学问,只是一位纯粹的学者。
而任继愈先生也一样,读书、写作、做学问,一生著作等身。比之于季羡林先生,任继愈先生的国学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,著述也更丰富。仅主要著作就有《汉唐佛教思想论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论》、《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》、《任继愈自选集》、《墨子与墨家》、《韩非》、《老子新译》、《天人之际》、《念旧企新》、《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》、《竹影集》等;与人合著《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》等;主编有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)、《中华大典?哲学典》、《中华大典·宗教典》、《中国哲学史》(大学教科书)、《中国哲学发展史》、《中国佛教史》、《中国道教史》、《道藏提要》、《宗教词典》、《宗教大辞典》、《佛教大辞典》、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》、《中国历史文化丛书》等。
北京图书馆方面所发布的讣告,对其学术成就有这样一段评价:
“他一生勤奋治学,勇于创新,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。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,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,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,坚持真理,修正错误。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“凤毛麟角”;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,其中《中国哲学史》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,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;他提出“儒教是宗教”的论断,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,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,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,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;为了民族的文化振兴,他以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,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)、《中华大典》、新修《二十四史》、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》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。他主编的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上编)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、国家图书奖荣誉奖;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,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;他先后创办了《世界宗教研究》、《科学与无神论》等杂志,在提倡学术研究、宣传科学世界观、健全民族精神方面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”
如果季羡林先生知道自己戴着“国学大师”的高帽,而与他同一天仙逝的任继愈先生只有一个“学者”的头衔,不知作何感想。
两位国学泰斗在同一天辞世,是国学之不幸,亦是中华文化之不幸。对两位先生的宣传有这么强烈的反差,对两位先生的“关心”和“慰问”又这样厚此薄彼,除了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浮澡、功利和无知,还能说明什么呢?
(转载--------心雨冰听的博客 )
打开今天各大网站的新闻栏目,季羡林老人逝世的消息上了许多网站的头条,而且无一例外的都冠以“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”的标题,而另一位与季羡林老人在同一天逝世的任继愈老人,所占的位置就不那么显眼了,大家所用的标题也也都一样:“著名学者任继愈病逝”,还有的报道连“著名”两字都省略了,只用了“学者任继愈病逝”这样的标题。
到了晚上,再打开各大网站的新闻栏目,关于“国学大师”季羡林逝世的相关报道,已经开始持续升温,而任继愈先生逝世的消息,已经在许多门户网站上消失了。
那些自称“国学大师”弟子的人物,一个个粉墨登场,给大师头顶戴上更多光环的同时,还不忘记炫耀来了多重要领导。
对于生前就多次提出要“辞”了这个国学大师头衔的季老来说,这一切皆与他无关,他的一生就是读书、写作、做学问,只是一位纯粹的学者。
而任继愈先生也一样,读书、写作、做学问,一生著作等身。比之于季羡林先生,任继愈先生的国学研究涉及的范围更广,著述也更丰富。仅主要著作就有《汉唐佛教思想论集》、《中国哲学史论》、《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》、《任继愈自选集》、《墨子与墨家》、《韩非》、《老子新译》、《天人之际》、《念旧企新》、《任继愈哲学文化随笔》、《竹影集》等;与人合著《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》等;主编有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)、《中华大典?哲学典》、《中华大典·宗教典》、《中国哲学史》(大学教科书)、《中国哲学发展史》、《中国佛教史》、《中国道教史》、《道藏提要》、《宗教词典》、《宗教大辞典》、《佛教大辞典》、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》、《中国历史文化丛书》等。
北京图书馆方面所发布的讣告,对其学术成就有这样一段评价:
“他一生勤奋治学,勇于创新,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。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,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,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,坚持真理,修正错误。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“凤毛麟角”;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,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,其中《中国哲学史》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,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;他提出“儒教是宗教”的论断,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,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,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,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;为了民族的文化振兴,他以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为自己重要的历史使命,先后组织领导乃至亲自主持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)、《中华大典》、新修《二十四史》、《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》等多项大规模的文化工程。他主编的《中华大藏经》(汉文部分上编)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、国家图书奖荣誉奖;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,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;他先后创办了《世界宗教研究》、《科学与无神论》等杂志,在提倡学术研究、宣传科学世界观、健全民族精神方面,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”
如果季羡林先生知道自己戴着“国学大师”的高帽,而与他同一天仙逝的任继愈先生只有一个“学者”的头衔,不知作何感想。
两位国学泰斗在同一天辞世,是国学之不幸,亦是中华文化之不幸。对两位先生的宣传有这么强烈的反差,对两位先生的“关心”和“慰问”又这样厚此薄彼,除了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浮澡、功利和无知,还能说明什么呢?
订阅:
博文 (Atom)